信号这种房子要烂大街了

  那么,公摊能取消吗?影响又是什么?之前那些30%公摊,70%使用率的房子还有价值吗?

  中国楼市从2008年到2015年,从2019年到 2021年,这楼市的行情起起起落落,限购政策也松松紧紧,

  那么,最近最近一段时间,连续出现多个城市颁布[取消公摊],其意义肯定是重点的!

  ——房地产项目主体工程进度达到70%,就能获取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》进行公开销售!

  至于70年使用权为什么不算问题,改天再说,今天的文章就取消公摊的消息,说说中国楼市的量大诟病……

  虽然测绘出来的面积与房企交付的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,但如果真打官司,却未必能赢。

  比如变电室、电梯间、设备间、公共墙体这一些地方的测量本身就存在难得,很多时候一个小区十几万平米,到底做多少个设备间,谁都不知道。

  而开发商通过设计更多的设备间,然后变革为”物业用房“或者”物业员工宿舍“。

  其实,如果真做物业用房也就算了,很多时候这些“设备间”都变成了出租商铺、会所,变现成为开发商谋利的载体。

  这些年品牌开发商比较少搞这些“小动作”,但小开发商的“小动作”就非常多,把架空层就变成私人花园的情况很常见。

  我这里的举例并非孤立,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。但这都会存在的问题,如果要普通购房者去探查虚实却难上加难。

  是的,建筑行情在过去40年,相比科技、文化等产业的进步,除了给更多好处之外,没有一点进步。

  所以,开发项目的图纸按规矩需要8套,但很多房企连“五图合一”,也就是五套图纸都做不到,更不要说“八图合一”了。

  所以,当我看到今年接连有城市,颁布按照套内面积销售商品房的时候,我还是很意外的。

  以前没有取消公摊面积,如果100平米按500万计算,那么等于用500万购买了70㎡

  尽管会按照套内面积90㎡或者70平米计算面积,但却是总价不变,单价提高的“戏法”。

  所以,文章看到这个地方,一个新的问题就衍生出来了:假设全面取消公摊,那么之前70%使用率的房子,会怎么样?

  按照2023年12月22日,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好房子概念,是:好房子、好小区、好社区、好城区(原文)。

  比如强化科学技术驱动好房子的建造技术、提高住宅建设标准包括隔音、绿色、智能、无障碍等等。

  在中国,买房就是镌刻到基因里的信仰,只不过有钱人购买更大、更好、更贵的房子,没钱就购买小一点、偏僻一点的房子。

  因为如果我们将近期涉及“产品”的政策放到一起看,我们就会发现:中国楼市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!

  我没有全面搜索有关的资料,但从已知的信息看,广州、天津等城市都出台了新的设计新规范。

  换句话说,就是不违背建筑面积、套内面积底层逻辑的基础上,提高户型得房率,变相取消公摊面积!

  按照广州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办法(征求意见稿)显示的内容看,新规主要是针对阳台和飘窗两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调整。

  这个政策出来之后,很多中介宣称某某项目户型使用率是100%,我对大家说,这种宣传并不准确,甚至违规。

  从法定角度看,使用率由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计算所得,也就是说[公摊面积]这个破玩意,还在。

  但通过调整设计规范,能做到“阳台占比扩大到20%,飘窗尺寸扩大到0.8米,让户型的得房率达到100%。

  就是你购买房子之后,产权证上面写着的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计算的使用率并不是100%。

  但通过开发商对阳台、飘窗的设计创新、外加一些“操作”,可以让你真实的使用面积,也就是得房率到达100%。

  换句线%的得房率也可以有,但100%使用率在法定的红本产权证上是没有一点体现的。

  在过去,紧凑型小两房、小三房最通行的做法,就是把“不要钱的飘窗”+“要钱的建筑面积”连接成一张床。

  现在飘窗由0.5变成0.8,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购房者可以“得到的免费空间“更大了。

  就是真飘窗你装修的时候不可以”敲平“,但假飘窗在后期装修的时候能”敲平“。

  最简单的理解:阳台只算一半面积,也就是说你只需要支付50%的价格就能够获得更大的阳台。

  目前各个城市最新出台的设计规各不相同,但政策的切口都很明确:提高得房率。

  也就是从得房率角度,变相取消了公摊,但物业管理费什么的,还是按着建筑面积支付!

  那么,对之前的开发的,使用率75%、或者得房率85%的产品带来的影响是什么?

  使用率75%,100平米、三房两厅两卫、100万总价,单价1万/㎡,首付30万,按揭70万

  当B户型出来,也是三房两厅两卫、得房率100%的设计新规出来之后的最新产品。。

  这意味着,假设A和B的单价一样,那么B户型的总价只要70万,首付就只需要21万;

  利息我就不细算了,不过呢,按照利息和本金1:1的大致范围看,30年按揭贷款,A户型就需要比b户型多付20万利息!

  文章看到这个地方,一个问题跃然纸上:未来20年,到底是之前的房子跌成白菜呢,还是新建设的[好房子]贵成金子呢?

  因为之前20年,这些有公摊、使用率75%的房子大概占居民财富700万亿的65%,也就是450万亿!

  换句话说,从银行抵押物的角度,这450万亿的房子,也不能贱如白菜”,但有些房子,地段、户型、物管等等都不好,肯定只能越来越贬值的。

  所以,他们制定玩法的时候就想明白了:只能让[好房子]涨幅增大,与之前的[老房子]拉开价格差,不能让[旧房子]侵蚀金融系统。

  未来的房子,不再按照属性和品类划分,而是按照不同人群对应不一样的产品来划分。

  我告诉大家,在“新市民的保障房+中产好房子+贫民的老破小+小市民的破刚需”的格局下,房子涨跌的逻辑是这样的。

  当前这些举措,什么取消公摊、设计3.0、第四代住宅,其底层逻辑都是保住商品房价格!

  不过呢,尽管很残忍,我还是要说:买房,本身就是资金量、回报、风险、认知相对等的事情,尽管各位明白趋势是什么,也只能在自己承受范围内、认知范围内做选择。

  不过呢,更高绿化率、更高层高、更多赠送面积、更高的入户大厅,这些对房企而言,没有难度。

看了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